1. 各向开放的校园活动场所
清华大学南区食堂及就业指导中心项目,是对清华中心校园环境的一次修补更新。中节能国环清水砖是项目不可缺少的一项,项目位于校园南北干道学堂路与东西干道至善路的交叉口,三面临路,一侧面向广场,是校园中心区的一处重要公共空间节点。整体设计利用地形东西两侧场地高差,为公众设置了一条具有中式巷道空间意味的室内立体街道,不仅联通了东西两侧高差2m的场地, 实现了建筑各个界面的平层入口,更通过交通组织让建筑底层成为有围墙的开放空间,为来自校园各方向的师生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
2. 精心延续的场地环境文脉
场地内的原始地形、西北角标志性的绿化草坡、东南角的悬铃木都在建筑和场地设计中作为文脉的延续被保留和尊重。为保留东南角的悬铃木,建筑在体型上做了退让处理, 在首层设置树下咖啡平台,在二三层设置观景阳台, 让人们更好的享受保留的绿色校园的怡人环境。
3.建筑本体的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策略,尤其是与建筑空间结合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和清水砖的灵活运用,不仅让校园建筑室内空间舒适怡人,更降低了建筑的造价与运营能耗。建筑的地上部分借由公共中庭,被分为独立运营的餐厅区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庭内的立体街道衔接了两功能区的各楼层, 如同共享的内庭院。顶部7个蛋形天窗,为室内带来充沛的自然光, 每个天窗顶部侧壁设通风口, 以便三层通高中庭内夏季热压及风压通风。为中庭引入自然光影的同时, 避免了夏季过热的问题。
建筑的东西向进深达40m ,为改善公共区及南侧办公区的自然采光通风条件,在建筑中庭南端设置了屋顶庭院,不仅庭院周边获得了采光通风面, 也利用与屋顶庭院地面齐平的天窗为底部报告厅引入天光。
4.技艺合一的手工砌筑工法
早期清华大学建筑,均以砖为主要材料,既有灰砖建筑、红砖建筑也有清水砖建筑,形成了清华大学特有的建筑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历经百年,随着校园环境的整体认同,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在百年清华校园里建造一个砖的房子,既是延续校园百年文脉,向美丽的清华园致敬的机会,也是一个在实践中重新认识,理解这一古老材料的绝佳机会。也很庆幸中节能国环清水砖能参与其中,为清华校区建筑做出贡献。
今天的清水砖,更多的具有砌块的属性,而不是传统粘土砖的概念了。因此今天在校园建造一个砖建筑,面临的问题已经大大不同于百年前。
首先,最纯粹表达砖特色的结构和建筑合一的建筑类型,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完善和严格的抗震规范等要求,实际上在北京这样的高抗震地区设防地区,即便以砖作为不承担结构作用的可以称之为表皮性的建造,同样面临严苛的技术和规范上的挑战。其次,作为砖这个材料主体,也已经不再是清华百年老建筑中常用的粘土烧结砖,更多的是一种满足环保可持续要求的,几何尺寸为传统粘土砖规格的砌块。
从建构角度来看,唯一相同的是砌块之间砌筑的连接方式,仍然没有什么变化,尽管增加了穿筋和垫钢片这样的结构安全应对措施。
虽然有着这些变化,实际上从外观看来,又可以最大程度地延续百年清华砖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在构造和细部设计中传承手工砌筑工艺的多种模式,例如中节能清水砖的构造做法至少有5种方式:常规砌筑,花砖格栅砌筑(立面遮阳及通风口), 凹砖花墙砌筑, 凸砖花墙砌筑,齿状花墙砌筑等。这些做法为外墙面带来来生动的肌理,同时也适应了不同的功能需求。
借助砖墙丰富的语汇,让建筑各界面有了更生动细腻的表情,周边公共空间的氛围,校园生活的场景,也借此展开,随时间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