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十二五”战略构想 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浙江工业发展面临深度变动中的宏观经济环境,既存在较大的机遇,又面对新的挑战。浙江工业经济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及普惠性。
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十一五”时期,浙江工业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大矛盾,切实解决这三大矛盾,是“十二五”时期浙江工业发展的关键。
工业和投资增长不快与工业化程度加深的矛盾。浙江从2004年以来工业增长持续回落,在全国的位次明显后移。2006—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比“十五”时期低2.3个和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07年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增速减缓的重要原因是制造业投资不足。投资驱动式的工业增长受到创新能力较弱、土地资源偏紧、投向大量外流和战略性投资缺少等方面的硬约束。制造业投资持续增长不快,直接影响工业发展后劲。此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明显变化,过度依赖出口的工业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创新能力不强和产业高度化不足与经济结构优化的矛盾。浙江企业的创业精神较强,但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不足,人力资本结构难以适应工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目前规模以上企业仅四分之一建立了研发机构,劳动生产率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关键技术障碍没有有效突破,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还处在较低层次。工业结构优化的步伐不大,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如汽车产量2009年只占全国的2%,只居各省市区的17位。多数领域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处于低端,出口以量取胜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以技术和品牌为主导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
低成本竞争和高消耗资源与要素和环境制约加大的矛盾。两大新趋势愈益对浙江工业形成新挑战:一是高成本时期到来。随着国际性的石油、重要矿产品价格的高位震荡,要素价格改革的步子加快,制度性廉价资源的逐步缩减,人民币汇率的渐趋上升,工业发展面临全方位的高成本约束。二是劳动力短缺持续存在。劳动力由供大于求向供不应求转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劳动力成本将不断上升,劳动力比较优势将逐步递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
“三坚持”下的战略任务
“十二五”时期,浙江在工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上,要把握好三大要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针,力争工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方式,实现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坚持“强工业”方略,进一步发挥工业对全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
“十二五”时期,浙江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架构,初步可考虑为:
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力争“十二五”浙江工业增长实现“三个高于”:高于“十一五”时期工业的增速,高于全省生产总值的增速,高于全国工业的增速。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扭转工业经济效益考核评价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更加注重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确保工业投资增长率高于“十一五”时期。在工业增长基础上,工业从业人员逐年增加,进一步发挥工业在解决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从低层次产业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为主转变。进一步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骨干,临港工业为重要基地,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成长点,生产性服务业相组合,产业集群特色更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行业的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居全国前列,过剩落后的生产能力大量淘汰。以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为龙头、成长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新型企业组织体系进一步形成。区域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以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为基础的工业平台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以沿海工业为重要支撑的海洋经济发展带加快构建。
工业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明显提高,重点骨干企业的占比达到国际平均水平。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赶超取得重大成果,技术装备达到本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壮大名牌经济,在创立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上有较大突破。开发一大批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产品。
工业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取得较大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继续将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确保比“十一五”时期进一步下降,确保节能减排指标处于全国前列。将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新的约束性指标,确保“十二五”时期明显减少。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体系,低碳技术产业化和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取得较大进展。构建比较完善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稳步提高,废弃物排放量明显削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